慢半拍对抗超极本 AMD超轻薄本产品推荐
- +1 你赞过了
传统笔记本基本已经定型,如果想再有突破,只有向轻薄化、便携化发展,毕竟笔记本问世时的初衷就是便于消费者移动使用。对于PC厂商来说,Intel当初给Ultrabook制定的硬性规定或许显得有些苛刻,这也使得能够满足制造工艺、在第一时间推出超极本产品的只有那么几家而已。不过在Intel的默许下,超极本的标准已经放宽不少,甚至已经出现了15英寸的超极本。英特尔的让步,或许与离"2012年底超极本占到笔记本出货量40%"这个目标有些远不无关系。之前阻碍超极本推广的最大因素就是价格,为了保证自己的利润最大化,Intel自然乐意选择放宽硬件标准来降低超极本的价格。
与Intel很大不同的是,尽管AMD提出了“Ultrathin”的概念,但对于Ultrathin应该怎么做、要做成什么样,却未置一词。换言之,就是让厂商去自由发挥——只要你用我的APU、把产品做的轻薄就行。同为了Ultrabook(超极本)“呕心沥血”的Intel相比,AMD甚至没有给“Ultrathin”取一个中文名字,国内消费者如何去称呼它,也只能先从字面上揣度——或许可以译作“超轻薄本”。
在超极本问世之前,市场上便已经有主打“轻薄、便携”的笔记本存在。虽然超极本同样以这两个因素著称,但Intel为了将二者区别开,从始至终都在强调“轻薄≠超极”:没有哪个小尺寸便携本会刻意将厚度控制在20毫米、重量控制在1.5kg,并且使用成本高昂的SSD固态硬盘、镁铝合金或者碳纤维机身。
伴随着Intel的极力推广,“超极本”的概念已经尽人皆知。虽然偶有厂商出于成本和性能考虑,推出的产品打破了标准,但也不过是越过“雷池”一线。可是Ultrathin的出现,对于Ultrabook来说,仿佛是一个“搅局者”:Intel在极力避免将“轻薄”与“超极”混淆,AMD却在鼓吹只要做得够轻够薄就能叫做“Ultrathin”。在普通消费者眼中,有着极为相似名字的它们看上去并没有什么不同:差不多的大小、差不多的重量、差不多的性能,是Ultrabook还是Ultrathin,与我有什么关系?我只要买到的是想要的电脑就可以了。
最新资讯
热门视频
新品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