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性与泡沫性并存:AI PC未来几何?
- +1 你赞过了
【天极网笔记本频道】AI+万物在数年前就已经开始野蛮生长,到联想首先提出AI PC概念、并敲定“AI for All”的公司战略,AI的星火烧到PC行业也就是最近一两年的光景。彼时的PC行业正处于疫情期间需求透支过后的疲软期。对整个行业或者说各家大厂来说,AI PC几乎被视为最关键的一根“救命稻草”。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事物的发展遵循螺旋上升规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AI PC的发展历程正是这一理论的生动体现。在科技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AI PC这个热词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它既像是钥匙、稻草,同时也承载着人们对未来个人计算设备的憧憬。然而就像任何新兴事物一样,AI PC迎来的一片夸赞中也夹杂着质疑的声音,我们也迎来了一场围绕它“革命性”与“泡沫性”的激烈争论。接下来,让我们从技术驱动、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心理这三个关键维度深入剖析AI PC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走向。
革命性:硬件升级与体验重构
·端侧大模型倒逼硬件升级
如今,大模型的参数规模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膨胀,百亿级别的模型已屡见不鲜。本地运行这些大模型的需求对硬件产品的要求水涨船高,首先,内存势必要进行一轮升级。当下主流的DDR4/LPDDR5内存在面对实时推理任务时逐渐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需要GDDR6甚至 HBM。同时,内存容量也得加。微软曾就明确要求Copilot+ PC的最低配置为16GB内存搭配256GB存储,并且按照今年的趋势,32GB内存即将取代16GB成为新的标配。
此外,想要在端侧流畅运行AI,CPU、GPU、NPU的所谓“异构计算体系”也成为不少厂商的标准配置。我们当然有骁龙X Elite这样的异构混合架构优等生,也有像AMD Stirx Holo APU这样的“力大砖飞”新品,当然主流的英特尔Ultra和AMD AI 300系列也自带NPU,并且已经迭代2-3代,能够应对一些。不过对于端侧AI运算来说,GPU依然是计算最为密集的区域,大量的AI运算在GPU上更具备效率,CGN并重将成为主流趋势。
·用户体验升级
同时对用户来说,在端侧运行的AI也将带来不少优点。比如当我们在外不方便接入网络的时候,端侧AI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联网AI的功能。而隐私性提升则是端侧AI的另一个优势,当用户将自己的数据喂给端侧AI时,不用担心隐私信息被上传至云端,降低了个人数据泄露的风险。同时,随着端侧AI的性能提升,一些离线语音助手、实时翻译工具的响应速度从原来的秒级提升到了毫秒级,更加流畅与便捷。视频会议、图形处理、隔空操控,AI功能几乎能渗透用户使用笔记本产品的每个动作。最近,在笔记本产品上已经能够以更高的速度运算更大参数规模的模型,这也提升了端侧AI的可用性。
泡沫性:可用≠好用 成本也是个问题
·技术成熟度与场景局限性
所以,AI PC在现在真正可用了吗?确实可用了,但是仍然存在瓶颈。目前,运行7B参数模型就需要4GB显存,如果想要流畅运行13B模型至少需要RTX 4060级别GPU支持。这对于以轻薄便携为主要卖点的主流轻薄本来说无疑设定了一个难以跨越的门槛,严重限制了AI在轻薄本上的广泛应用。
当然,除了硬件上的限制,厂商们是否高估了用户对于AI PC的需求程度?换句话说,AI PC是因为消费者真的需要,还是“一旦接受了这种设定”之后的结果?“伪需求”仍然是当下AI PC发展的风险之一。有调查数据显示,90%的消费者使用AI主要集中在文生图、文档总结等轻量级任务,而这些任务通过云端AI模型——DeepSeek、文心一言、智谱清言、豆包、通义千问、Kimi等等就能轻松完成。因此,对于普通用户而言,花费高昂成本在本地部署AI的必要性可能也并非主流用户所需要的。
·还是钱的事儿
纵观已经发布的各款AI PC,我们不难看出它们与此前产品的区别——更贵了。拥有搭载NPU的AI PC普遍存在价格溢价现象。然而,用户调研结果却给AI PC市场泼了一盆冷水。
根据在成都举行的2024世界显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公布数据,在对涵盖汽车、投影仪、智能手机等科技产品品类加入AI功能调查的4000个样本中,近九成受访者对AI功能有认知和了解,同时有近3/4的受访者愿意为此支付额外费用。但是具体到接受程度,愿意支付5%溢价的人群为17%,愿意为AI支付5%~10%的溢价的受访者差不多50%;如果溢价超过20%,愿意为此付费的受访者占比仅为8.6%。大家更愿意以较为低廉的成本体验AI功能,但是并不愿意支付太多溢价。
另一个方面,在PC用户群体中,创作者和开发者大约占15%,他们代表着一部分的长尾市场和小众用户群体。由于真实的需求驱动,他们可能会率先为AI PC买单。而剩下的普通用户则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满足基本需求、性价比高的产品。这种市场需求的分化,导致AI PC在推广过程中面临着沦为小众市场的风险——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市面上几乎所有的主流产品都选择往AI PC靠拢,消费者想要避开这类产品的难度也不小,最终还是要为AI溢价买单。
革命性与泡沫性的平衡点在哪
三四年前AI PC刚开始兴起的那个时期,除了联想这样全面All in AI的厂商,还有不少厂商处于观望状态,他们也推出了搭载具有NPU处理器的机型,也在产品宣传中加入了对于AI支持的描述,但偏偏让人感觉不到那种积极拥抱AI的“热情”。
时间来到2025年,形势也愈发明朗,当下的机圈几乎无人不发力AI了,不仅从硬件方面,同时开始在软件层面为AI做好准备,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让用户拿到机器就能自由地调用AI功能。但是AI生态的构建又谈何容易,仅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普通消费者能够使用的AI功能还是太少,并且集中于那几类生成式功能,对比云端AI+联网搜索也不太具备性能优势,还是存在一定的泡沫化风险。
AI PC的成功还是要归结于场景落地。换言之,我们果然还是需要一款AI PC时代的杀手级应用,它最好是能基于端侧AI和垂直场景,完全发挥出端侧AI的各种优势;另一方面,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按照经验来说,AI PC的成本将会逐步下探,这得益于处理器制程的不断迭代、模型蒸馏技术的日益完善。说到底,一定程度的低价才能吸引更多消费者,扩大市场份额的愿景也就不难实现了。
从长远发展来看,操作系统与AI的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例如,微软大力推行的Windows 11 AI PC以及Copilot+ PC,本质上就是想要从系统层面将设备与AI进行整合,成为推动硬件与软件协同升级,或许在未来我们能看到一个基于AI底层的操作系统诞生,可能会引领PC行业的又一次变革。
写在最后:理性看待 脚踏实地
AI PC的革命性体现在它对硬件的变革,同时也体现在它出色的隐私保护特性。然而,它的泡沫性也源于当前技术发展领先于市场实际需求的现状。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是否选择购买AI PC,关键在于未来3年AI PC能否在“价格-性能-场景”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厂商们在推出顶级的吸引眼球的产品同时,还是要注重将AI赋能基础功能,提升产品的实用性,让广大用户感受到AI PC带来的实打实的便利和体验升级。
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同时也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市场研究公司Counterpoint的初步数据显示,得益于2024年下半年首批AI PC的推出,2024年全年PC厂商出货较2023年增长2.6%。Counterpoint认为,PC市场已恢复到正常的季节性波动,并在2024年AI PC推出后迈入新阶段。市场分析公司Gartner的最新报告同样显示,全球PC出货量已经连续第五个季度持续增长,2024年全年PC出货量较2023年增长1.3%,复苏仍在持续。经过了特殊时期的市场寒冬,在AI的这阵东风之下冰雪消融,相信PC市场会迎来全新的局面。
最新资讯
热门视频
新品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