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则赢未来!核芯显卡开启处理器融合元年
- +1 你赞过了
【天极网笔记本频道】从第一台笔记本诞生至今已经过了大概20个年头,回顾笔记本产业的不断发展我们不难发现,笔记本每一次的前进都离不开处理器技术的支持,这其中得益于处理器厂商强大技术研发能力,以及不断的创新能力。一直引领行业发展的英特尔公司,正是推动这种不断技术发展革新的原动力。
1985年首台笔记本诞生
追溯笔记本历史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笔记本是由日本东芝公司于1985年推出的一款命名为T1100的笔记本产品。T1100搭配不到1MHz的英特尔 8086处理器,配置9英寸单色显示屏,装有MS-DOS操作系统。为了控制整机大小和成本,并达到最好的平衡点,T1100不得不在CPU和电池寿命上做出让步。虽然性能有些不足,但可以说英特尔处理器开辟了笔记本产业的先河。
酷睿来袭 笔记本进入双核时代
此后的几年时间整个笔记本电脑产业呈现爆炸式发展,产品也单纯地从诉求轻薄、时尚逐渐向着用户应用层面转变,普通的单核处理器已经很难满足用户多方面的要求。2006年英特尔面向全球市场发布了最新一代迅驰平台———NAPA(三代迅驰)平台。这是全球首个用于笔记本的双内核处理器平台,因此也意味着笔记本领域正式进入双核时代。基于NAPA平台的双内核处理器由于多任务处理能力的增强,会显著改善系统性能,缩短程序运行时间,大大提升笔记本电脑运行效率和性能。双内核处理器比单核处理器性能提升最大达到76%。在能耗方面,NAPA平台也将比SONOMA减少35%,因此在发热与节电上,最新的双核笔记本电脑将有大幅度发展。酷睿处理器的问世,正式宣告着笔记本进入双核时代,也为今后笔记本的多核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超轻薄笔记本问世
轻薄、便于携带一直是笔记本电脑产品的主要诉求,它之所以能够替代台式电脑发展成应用主流,这和它轻、薄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为此英特尔在2009年给笔记本行业带了一股“轻薄”之风,首次将轻薄笔记本带向了主流价位,OEM厂商推出了大量采用CULV处理器的轻薄笔记本。一些11寸和13寸CULV小本甚至在重量要小于上网本,虽然拥有了轻薄的外观和出色续航能力,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CULV处理器性能上的短板很难满足主流用户的需求,对于一些游戏玩家和对性能有要求的用户来说,有着轻薄机身、高续航时间同时性能强悍的笔记本才是他们所追求的。
第二代智能英特尔® 酷睿™ 处理器家族
2009年轻薄笔记本之所以没有获得消费者青睐,最大因素就是在性能于主流产品相差甚远,用户在娱乐高清方面无法得到满足,甚至办公方面的性能都有一些吃力。2011年,英特尔发布了全新的第二代智能酷睿处理器。核芯显卡再次成为新改变的推动者。与以往一直强调中央处理器的速度、效能的宣传主题稍有不同,这次SandyBridge架构的产品,带来的是集成显卡效能的全面提升、处理器更强的浮点运算能力以及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浮点运算的增强以及第二代睿频加速技术能够保证高性能运算的同时,还能更加智能控制功耗,其次核芯显卡将大幅提升轻薄笔记本在显示性能,让轻薄笔记本也能看FULLHD高清、玩魔兽世界。
对于OEM厂商来说也提供了更多的设计空间,以往主流笔记本为了考虑娱乐性能,往往要加入入门及显卡,这样增加产品散热负担。而采用核芯显卡产品后,有条件和空间让笔记本变得更轻、更薄。同时也增加了续航时间,这些对于轻薄笔记本的发展都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融合的意义:更加智能,更易体验
SandyBridge融合的技术为了笔记本带来就是更加智能,更易于用户体验工作方式。世界上任何技术的出现都是为了服务大众,能够带给用户更好的体验才是技术发展的指引方向。
最新资讯
新品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