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离开英特尔后 苹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1 你赞过了
【天极网笔记本频道】2020年6月,苹果在“风平浪静”的PC中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自研芯片Apple Silicon,并宣布计划用时两年完成Mac产品线从x86架构到自研平台的过渡。
对于苹果而言,这是打通自家不同平台生态壁垒的关键一步,意义非凡。不过,关心苹果“好吃不好吃”之前,吃瓜群众们却先想到了“躺枪”的科技巨头英特尔。苹果自食其力,从英特尔的合作伙伴摇身一变成为竞争对手。而且,在PC使用需求快速变化以及苹果“闭环”生态的双重推动下,英特尔的这位竞争对手来势汹汹。
已经被“AMD Yes”搞得焦头烂额的英特尔,不得不接过苹果雪中送的液氮,没能让处理器超频,却在酷暑中感到了一丝寒意。
有趣的是,苹果去年11月发布的M1并不是首款ARM架构的PC处理器,在此之前微软、高通都有尝试,但由于macOS与Windows存在的差异,让苹果能够更好地整合软硬件优势。所以,考虑到苹果自带“行业风向标”属性加成,搭载M1的Mac亮相,将基于ARM架构的电脑带入了新的高度,已经对以英特尔为首的x86阵营形成了威胁。
只不过,M1或者说Apple Silicon的起点虽然比同类型产品高了那么一点点,但是对于已经深植PC市场数十年的x86阵营而言,在性能、兼容性、可靠性、易用性以及差异化等方面,还是有那么“亿点点”的差距。
因此,苹果想要追上甚至反超英特尔,在软件、硬件两方面都有很长的路要走。至于AMD,仅从产品定位或者说价格来看,现在还处于发育阶段,尚未参与到苹果与英特尔的对线中。
M1与酷睿的性能较量
性能是处理器实力的最佳体现,从苹果公布的数据以及理论性能测试来看,M1不仅有与x86有一战之力,甚至还能大幅领先。不过对于用户体验而言,搭载M1的Mac能够输出多少生产力,还是要落地到实际应用场景性。
此前英特尔公布了一组对比数据,在网页浏览测试中,11代酷睿可以领先M1最高近3倍;在微软Office 365办公测试中,PPT、Excel等真实应用场景下,11代酷睿相比M1平台快了2倍以上。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测试均是在M1原生支持的场景下完成。这里不得不提到“macOS最佳开发者”微软,也要问问微软自家Surface Pro X作何感想。
在生产力创作、游戏的测试中,11代酷睿平台也能够领先M1平台,特别是游戏场景下,11代酷睿的表现基本碾压M1。能够在M1平台原生支持的游戏少之又少…相比之下,x86阵营则有丰富的游戏生态以及游戏PC等齐全硬件设备。虽然游戏并非Mac的主要应用场景,但从这一点也能看出,苹果自研芯片或者说ARM平台想要完全取代x86有多困难了。
Rosetta 2:真香但不完美,转译性能有损失
为了让平台过渡更加自然,苹果也发挥了自家软硬件结合的优势,推出了Rosetta 2转译器,从而让搭载M1芯片的Mac更好地兼容x86应用。从目前公布的测试以及实际体验来看,Rosetta 2的表现确实很香,有比较理想的执行效率。
但Rosetta 2并不完美。虽然能够解决兼容性问题,让搭载M1的Mac能够开机即用,或者完成数据迁移后用户可以继续使用熟悉的软件。但对于追求超过x86平台性能、更高效使用体验的用户而言,达到20%-30%的性能损失,已经是致命伤了…
尽管M1处理器的定位以及对应的三款Mac,不是给重度内容创作者准备的,但即使日常仅为轻办公或者简单的影像创作,想用这些Mac阵营新成员取代主力机,还需慎重,甚至做好“倒车请注意”的准备。
要强,更要稳
性能是决定PC生产力的关键,但前提是足够稳定可靠。正在编辑的文档或者剪辑的视频崩溃、视频会议途中闪退、不明原因的蓝屏…这些突发状况带来的损失,甚至比效率慢一点还要大,毕竟返工不易,心态崩了更难修复。
虽然苹果相比同类产品在软硬件兼容性方面具备先天优势,但用户需求更加复杂,很难面面俱到。所以,现阶段的M1版Mac还是有可能在稳定性方面突然遭受致命一刀,比如用户熟悉的插件无法正常使用;虚拟机等专业软件无法运行;无法识别外接显卡;无法扩展多外接显示器…
这些问题都需要给苹果足够长的时间去解决、完善。
底层硬件方面,苹果自研芯片正在迭代,提升性能、丰富功能。在软件生态方面,苹果宣布舍弃x86就意味着想要守住macOS市场的开发者必须针对ARM架构进行应用适配和开发。这也是为什么M1能够快速获得应用原生支持的重要原因。开发者恐怕想说:我也不想啊,苹果没给B选项啊!
这时候隔壁的Windows平台已经羡慕哭了,一年时间都没完成的任务,macOS“与生俱来”。尽管如此,Windows平台的ARM架构PC还是“躺赢”了,享受了苹果发放的福利,缩短了应用适配时间。
然而,苹果能够给开发者“施压”,却不能将这份压力带给用户,至少目前苹果还没有这个实力。毕竟M1版Mac交出了及格分,却还没有达到让用户因此而改变工作习惯,去迁就设备的程度。这也是现阶段苹果想要扩大市场份额,蚕食x86架构PC市场的难点。
复杂应用场景+多元用户需求=产品需要差异化
Mac作为电脑毋庸置疑的优秀,这得益于苹果的软件生态,或者说软硬件结合。但拥抱自研平台后,初代或者前几代产品都还需要“边修路边前进”。这也导致现在品尝这颗苹果会有些青涩,用户觉得“难吃”就在意料之中。
另外,苹果的野心并不在于卖出去多少台Mac或者iPhone,而是以这些硬件为平台,通过软件、生态、服务吸引用户。但想要通过Mac扩大用户规模,还有很多挑战,比如目前M1版Mac能够满足的使用场景相当有限,还需要苹果不断完善产品线,从性能、定价来保证多元化需求。
相比之下,英特尔为首的x86阵营已经针对用户需求推出了丰富的细分品类产品:二合一、轻薄本、商务本、游戏本…从性能、可扩展性、专业性、安全可靠、企业采购等众多维度提供了灵活、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也是说ARM架构难以取代x86平台的原因之一。
很早之前曾有广告吐槽苹果不支持触控、翻转,现在也同样适用。毕竟Mac也好ARM架构PC也好,目前还是PC市场中的少数派。相比之下,围绕英特尔的x86架构,PC产业链上下游合作,能够更快、更高效的完成产品硬件及软件创新。如产品支持快速唤醒、人脸识别、指纹识别、AI语音降噪、雷电4接口、快充长续航等特性,能够更快的迭代落地。
因此在打造多元产品线、满足复杂市场需求方面,苹果独木难支。x86阵营的领先优势,或许给苹果足够的时间也难以弥补。就算再市场份额集中的智能手机市场,iPhone也很难做到一家独大,何况细分更复杂的PC?
写在最后
尽管有有此前苹果从PowerPC换到x86阵营的经验,苹果有望在两年内完成了平台迁移,但自研芯片在硬件、软件等方面还有繁重的任务有待解决,对苹果而言仍旧前路漫漫。
如果说苹果“换芯”是主动迎接挑战,那么对于英特尔等x86阵营成员而言,则是“突然”接到通知要加班了。面对来势汹汹的苹果,不仅OEM厂商严阵以待,上游的英特尔等芯片厂商更需要推动创新,所以也是时候开启“一管新牙膏”了——比如,英特尔口中x86架构重大突破的Alder Lake、顺利推进的7nm制程工艺等。
因此,苹果在换芯路上探索前行的同时,也带动了PC产业创新。如今,风平浪静的PC行业,终于有了些波涛汹涌中百舸争流的韵味。
最新资讯
热门视频
新品评测